查看原文
其他

[实盘周记20220417]黄金时代,他们怀念,却又永远回不去的时代(有声版)

奋进的罗辑 投资行者
2024-09-21

点击上方“蓝字”,轻松关注我


本文为投资行者第114篇原创文章

罗辑

全文约4200字,阅读时间12分钟


对一个人来说,黄金时代就是他年轻的时候;对一个经济体来说,黄金时代就是经济极度繁荣、贫富差距缩小、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长的时代,每个人和经济体都想一直处于那个时代,却又必须离开那个时代。


在上面这个定义中,黄金时代就是: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、90年代的日本、2005年以前的韩国、中国台湾地区,还有现在的中国。


处于这个时代下,经济会呈现怎样的走势?个人要怎样应对?未来会走向何处?


在辜朝明所著的《大衰退年代》中,他都一一给出了答案。


辜朝明是美籍日裔经济学家,通过研究日本的经济衰退,发现了传统经济学所忽视的另一面,既一些情况下,人们不会将追求利润当作第一目标。在书中,他以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为脉络,详细的阐述了其中的各类经济活动。


本文,就与大家分享一下,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,和身在中国,我们都会经历什么?


01

第一阶段:城市化时代


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——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。


此时,社会刚从农业社会转型至工业社会,很多繁重的农活被机器所替代,从而将人解放了出来,使得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。


同时,工业社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,这就使得大量的农业人口开始涌入城市,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了。


此时,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几乎是无限的,企业主只需要支付现行的工资水平,便能够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劳动力。


因此,这个阶段工人的工资水平一直保持不变,直至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

也正是因为这个阶段劳动力的供给几乎是无限的,所以工人们有着十分恶劣的生产环境。


比如,在城市化时代的美国和欧洲,工人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,十分普遍。


按照OECD(经合组织)资料,1870年西方国家,每年的工作时间平均大约2950小时,相当于目前劳动时间1450小时的两倍。


这个时期,企业主依靠“剥削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。


因此,这个时期的人们十分向往“共产主义”,这也是“共产主义”思潮最为流行的时刻,这也是共产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。

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,为什么企业主可以剥削工人?但工人却只能被剥削呢?


这也是由城市化阶段的种种特征决定的。


首先,市场上虽然充满着投资机会,但是缺少储蓄。


因此,资本的供给不足和遍地的投资机会,使得资本能带来的财富效应十分明显。


投资的不断扩大,带来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,使得收入不断的提升。


与此同时,因为劳动力过剩,劳动力成本并不会随之上升。


所以,这个阶段,也叫资本家致富的工业阶段。


02

第二阶段:黄金时代


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终于,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全部涌入了城市,此时,便进入了——刘易斯拐点(LTP)。


当农村不再有过剩的劳动力,企业想要扩大生产,招到更多的工人,就需要提高工资水平、福利待遇。


但此时工人的技术水平没有变化,所以只能通过投资技术、设备,提高单个工人的产出,从而覆盖工资上涨的成本。


此时便出现了三种相互促进的状态:


1)被迫提高工人工资,使得企业主更加迫切的寻找投资机会;


2)工人工资得到了提高,激起了工人们旺盛的消费需求;


3)工人们旺盛的需求,使得企业主不断的扩大产出。


此时,商业活动所产生的利润被广泛的分配,每个人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好处,税收也得以增长,国家可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。


公共服务质量变好、收入被广泛分配、贫富差距缩小,使得人们不公平的感受被进一步的降低。


这种财富被广泛分配的效应,也可以被叫做——消费升级。


没错,我们现在就处于黄金时代


(按照书中的观点,中国从2012年迈过刘易斯拐点。但具体中国迈过刘易斯拐点的时间,不同资料、不同口径,所述各不相同。本文为了表述的一致性,暂且采信书中的观点。)


当工人工资开始随着经济活动上升后,部分企业就会开始寻找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建厂,从而减少对中国的投资,使得中国增长放缓——这就是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

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,还是提高单人的产出。


依靠国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,虽然人力成本变大了,但是更好的基础建设,使得单人的产出也在变大,总的来看人力成本并没有上升。


举个例子,原本一个工人一天能生产一块电子板。通过流水线的帮助,现在一个工人一天能够生产两块电子板。此时,即使工人的工资是落后地区的1.5倍,单个商品的成本也是更小的。


由于黄金时代的美好,政策制定者无法摆脱黄金时代的记忆。


比如:保罗 萨缪尔森和米尔顿 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经典著作,也都是在黄金时代完成的。


也正因如此,经济学的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——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,这在这个时代,基本正确。


当然,黄金时代虽然美好,但不会一直持续下去。并且,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,黄金时代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减少。


美国的黄金时代持续了40年;日本的黄金时代持续了30年;中国台湾地区、韩国持续了大约20年;而中国大陆的黄金时代会持续多久,这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。


03

第三阶段:被追赶时代


随着工资水平的进一步提升,超过某个临界值以后,国外的投资收益开始高于国内。


这时候,资本不再倾向于在国内投资,转而去国外投资。


由于国内缺少投资,使得生产力的增长无法依靠技术与设备,此时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自工人技能的增长。


这个阶段,只有具有高等教育和技能的人可以适应变化,生活的很好。


与此同时,收入的不平等也开始恶化了。


从美国的数据来看,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,贫富差距开始加大。


在黄金时代时,美国20%最贫困的人口,收入增速要大于美国20%和5%最富有人口的收入增速。


在黄金时代后,虽然5%最富有的人收入增速下降了接近50%,但末20%人口收入增速下降了93%。


这使得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速仅为富有人口的7分之一。


因此,三个阶段的工人可以这样概括:


第一阶段:受剥削


第二阶段:被关照


第三阶段:靠自己


由于收入水平大幅下降,一些人开始将原因归结于可见的目标:


1)他们认为是移民抢夺了他们的工作岗位。


2)是过多的进口商品,使得国内投资减少、生产减少。


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不能提供企业所需要技能的事实,所以,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生产力,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。


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现在本科教育的普及,使得孩子们的学业压力更小了。


但当他们毕业后,很可能中国也迈入了「被追赶时代」,专业技能又是更加必要的,因为此时,他们需要和全世界的劳动力竞争。


过去依靠资本的野蛮扩张、社会财富总量的提升,不同阶段的人也许不用很努力就过上了不错的生活。


但在下一个阶段,是一个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的阶段,这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警醒的。


收入增长的预期消失,人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,不再精于攀比消费者们变得更加理性。


这时候,将会迎来一种全社会性的「消费降级」,很多行业的格局都可能发生变化,对于投资者来说,这既是风险,也是机遇。


此处唯一的不确定性就是,拐点何时到来?


这里,可以观察利率水平,来帮助理解资本的流动。


如果关注宏观经济的读者可能会发现,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。


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缺少投资机会。


虽然有储蓄人,但是缺少借款人,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,利率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。


而发展中国家,企业家扩产愿望强烈、投资机会较多,使得利率水平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程度。


较高的利率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,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。


这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升高,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本国的投资吸引力。


这一系列的正反馈效应,源源不断的吸引着国际资本。


那么当国家进入了利率下降的阶段,难道只能眼看着资本都投入到国外,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吗?


并不是的。


辜朝明表示,当社会中的借款人消失,政府应该充当最后一个借款人,将钱投入到那些回报超越基本利率的项目中。


也正因如此,政府不必纠结于债务规模过于庞大,只要项目的回报可以保障,那么借债就是有益于经济发展的。


对于投资者来说,当国家步入这个阶段,企业会同时面临几方面的困境:


1)消费者的消费降级;


2)国内投资机会减少;


3)国内投资回报率低。


因此,找到那些开展跨国业务、和应对消费降级业务的企业,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。


以美国的例子来看,前者比如苹果,后者比如沃尔玛、好市多。


04

总结


本文作者以刘易斯拐点为主线,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。


在三个阶段中,资本、企业家、工人,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状态。


在书中,不仅仅经济进入第三阶段会导致借款人消失,如果资产泡沫破裂同样会导致借款人消失,作者就举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例子。


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,抵押物价值大幅下降,使得债务突增。


原本企业欠银行100万,用200万的房产作为抵押。房地产泡沫破裂后,房产价值跌至30万,企业就需要偿还70万债务。


这时候,虽然企业的盈利情况是很好的,但因为需要偿还债务,企业不仅不会扩大生产,还会减少消费。


与此同时,企业的消费也是别人的收入,人们的收入减少,同时又会影响到企业的收入。


假设大家都将收入的10%拿去偿还债务。


这就使得大家的收入从1000美元——900美元——810美元——730美元螺旋下降,通货紧缩开始了,直至大家修复了自己的「资产负债表」。


这种情况下,即使实行货币宽松政策,人们也只是借低息、长期债务,去还高息、短期债务。


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家的债务情况,但在短期内并没有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。


此时,与第三阶段时的应对方式一样,需要国家充当最后的借款人,维持社会的总收入不变,避免陷入通货紧缩的螺旋。


这种借款人消失的状态,也就是作者副标题「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」所指。


在当下疫情的影响下,很多人收入减少,债务却没有减少,未来一定会削减支出来偿还债务。


在这个背景中,央行也在周五宣布降准,下一步应该还会搭配降息,来进一步刺激经济。


当然,本书的一些看法与观点,我认为有些极端。


比如:对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否定,作者就表示私人部门并不是一直都保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。


 但在我看来,这只能算是在某些情况下,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改变了,并不代表经济学基础假设不成立。


这可能也和最近的风气有关,总感觉经济学这帮人动不动就想搞出个大新闻,去推翻经济学关于自私的基础假设。


但除此之外,本书作者还是提供了不错的视角和观点,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与未来的中国,也希望我的这篇解读,可以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,我们下期再见~

SUMMARY

本周实盘记录


扫码关注我

微信公众号 | 投资行者


分享、在看与点赞,支持一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投资行者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